>>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政协工作 -> 理论研究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优势赋能社会治理效能提升的路径探讨——以民主党派参与社会治理为例
2025-09-10 09:03:44   来源:华兴时报

  社会治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也是一个上下互动的管理过程,它通过多元主体、协商合作和伙伴关系来确立认同、共识和共同目标,实施对社会事务的管理。在这一过程中,政府与社会力量相互依存,分享公共权力以管理社会事务,合作便是其关键机制。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确立,从根本上理顺了主体关系,构建了“一核多元”的圆锥形治理主体结构,形成“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的政治格局,领导与合作、执政与参政成为治理方式的最大特色。

  新型政党制度参与社会治理的独特优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作为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伟大政治创造,是从中国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新型政党制度。该制度符合国情、特色鲜明,在社会治理中优势独特。

  (一)党的领导优势。新型政党制度强调党的领导核心地位,贯穿社会治理全程,为社会治理提供稳定的方向指引和价值引领。一是科学理论指导。党坚持用科学思想引领实践,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社会主义事业提供科学指引。二是严密的组织体系。从中央到基层的完整组织链条,渗透社会各领域,具备强大组织力与执行力,能充分动员各方力量完成目标任务。三是强大的自我革新能力。党在成长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自我批评、自我革新,始终保持先进性与纯洁性,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也能及时调整政策策略,推进理论、实践与制度创新,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四是优秀的资源整合能力。党的领导还意味着能够全面整合国家资源,有效协调各方力量,确保社会治理决策的整体性和权威性,避免碎片化决策与内部斗争。

  (二)广泛代表优势。新型政党制度包容多元社会利益与观点,具有广泛代表性。一是社会基础多元。各民主党派代表不同阶层群体的具体利益,可以在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反映多元诉求,实现广泛的代表性。二是社会联系深入。民主党派及其成员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和广泛的社会联系,能深入了解民情,收集各方意见建议并反馈给政府,促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三是促进社会和谐。有助于平衡不同群体之间利益关系,减少社会矛盾,促进社会整体和谐稳定。四是提升国家外部形象。新型政党制度的成功实践向世界展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治理模式,为世界各国政党交流和处理复杂社会问题提供了参考和借鉴,促进国际政治文明的进步。

  (三)协商治理优势。新型政党制度通过协商治理解决内耗问题,实现决策民主化、科学化。一是协作而非对抗。各利益相关方平等对话协商,优化资源配置与利益分配,减少矛盾冲突,维护社会稳定,为发展创造良好环境。二是强化政策监督评估。民主党派通过监督机制参与社会治理,跟踪评价政策执行,提出改进建议,有助于增强政策透明度与公众参与度,减少误解不满。三是有助于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协商的方式为不同利益群体提供表达诉求的平台,可以有效平衡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为国家发展奠定良好的社会基础。

  新型政党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的机理

  (一)与执政党具有共同的政治基础。自1948年起,各民主党派放弃“第三条道路”,选择与中国共产党合作,并认同党的宗旨。70多年来,各方始终携手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根本利益的一致性为新型政党制度成功实践提供了前提,共同的政治基础以及对国家基本政治理念、长远发展目标和核心利益的一致认同,为长期共存提供坚实基础。政策制定时,各政党围绕共同目标利益深入探讨达成一致;政策实施中,相互支持,共同监督,确保执行,避免推诿,提高治理效率。共同政治基础保证各参政党在社会治理中保持团结稳定,面对困难挑战也能携手应对,有效避免一党缺乏监督或多党恶性竞争弊端。这种团结和稳定性对于国家的长期发展与稳定至关重要,也是新型政党制度得以有效运行的重要保证。

  (二)与执政党具有统一的价值目标。《六韬·文韬·文师》中记载,太公对文王说:“君子情同而亲合,亲合而事生之,情也。”这一基于亲密合作关系、共同推进事业发展的实践范例,深刻体现了新型政党制度的典型特征。各党派虽在具体政策和利益诉求上有别,但秉持共同核心价值观,即实现国家繁荣、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一统一目标成为行动准则与指南,引领各参政党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不同领域不同层面协同合作,共同推动国家与社会全面进步。统一价值目标使各政党参与社会治理行动方向一致,面对重大社会问题时协商合作,能够从国家民族整体利益出发,提升社会治理战略性与前瞻性,提出解决方案,提高治理效率,保证政策连续稳定,更好服务国家发展战略与长远利益。

  (三)与执政党具有相似的运行方式。在新型政党制度中,各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在组织运作、政策制定和社会参与等方面具有相似的运行方式。组织运作上,建立了严密的体系,明确职责权限,通过组织生活和培训,确保成员与党的方针政策保持高度一致。政策制定时,遵循民主集中制,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征求意见,关键时刻形成统一意志,各政党发挥专业能力为政策制定提供助力。社会参与上,各参政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通过多种渠道参与社会治理、关注民生、反映社情民意,开展社会服务,解决社会问题。相似运行方式使各参政党面对社会治理挑战能迅速调整策略,形成统一行动方案,尤其在应对突发和重大事件时,各方能够迅速响应,协同作战,共同维护社会稳定,极大提高了社会治理的灵活性与适应性。

  新型政党制度进一步提升社会治理效能的方法和路径

  (一)深化理论创新,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新型政党制度面对多元主体,需要通过理论创新,尽量避免参与社会治理力量边缘化,推动各方积极参与,努力将社会结构的不同构成要素、互动关系及其功能整合起来,提升社会一体化程度。一是持续强化党的领导,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突出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核心地位,为团结各方力量积极参与社会治理提供理论支撑。二是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原则,强化理论与制度创新,构建全面的社会治理网络,吸纳各方积极力量。三是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作用,深挖其精神实质,将其转化为进一步推动社会治理的强大动力。

  (二)加强自身建设,提升民主党派参政履职能力。新时代背景下,民主党派参与社会治理的作用凸显,但需要提升自身能力适应发展。一是加强思想政治建设是首要任务。民主党派及其成员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践行“四新”“三好”要求,确保在参与社会治理过程中始终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二是完善组织建设是重要保障。健全组织体系,优化机构设置与内部管理,加强骨干队伍建设,提高成员业务能力和领导能力,为参与社会治理提供人才支撑。三是强化能力建设是关键所在。加强成员培训教育,提升政策研究、调查研究、社会服务等能力,通过培训研讨,使其掌握社会治理新理念、新方法与新技能,提高专业能力与实践水平。

  (三)激发新型政党制度优势活力,完善参与机制。为确保各民主党派有效参与政策讨论与社会治理,充分表达意见建议,需坚持并强化常态化议政协商机制。一是建立健全信息共享机制,及时传递政策关键信息,提高议政协商便捷性与效率。二是扩大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建立跨部门信息共享机制,打破信息壁垒,提供全面的信息支持,多举措提升民主党派信息获取和利用能力,为其深入参与社会治理提供信息支撑。三是鼓励民主党派及其成员通过社区服务、公益项目等方式直接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共同推动基层社会治理的进步和发展。(刘自伟 作者单位:民盟宁夏区委会) 


【责任编辑】:包瑞